
★ 第62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译 名 预言者/大狱言家(台)/先知/预言家
◎片 名 A Prophet
◎导 演 雅克·欧迪亚 Jacques Audiard
◎主 演 塔哈·拉希姆 Tahar Rahim ....Malik El Djebena
尼尔斯·阿莱斯楚普 Niels Arestrup ....Cesar Luciani
阿德尔·本彻利弗 Adel Bencherif ....Ryad
Hichem Yacoubi ....Reyeb
Reda Kateb ....Jordi
Jean-Philippe Ricci ....Vettori
Gilles Cohen ....Prof
Antoine Basler ....Pilicci
蕾拉·贝克缇 Leila Bekhti ....Djamila
◎年 代 2009年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罪案
◎IMDB评分 8.1/10 (4,915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235166/
◎语 言 法语
◎片 长 155 Mins
◎简 介
因为种族和信仰的分歧,马里克·埃尔·德嘉本纳被扔到了监狱里。这个有着阿拉伯和科西嘉血统的19岁年轻人被判有罪,他要在监狱里呆上6年。刚刚入狱的时候,他看上去比别人更加苍白也更加脆弱。他是一个完全的文盲,既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加之年龄幼小,所以他是以一种完全自闭和孤独的状态出现在监狱里的。
虽然是监狱,但是这里罪犯却在里面组成了一个小社会。监狱的老大是科西嘉人凯撒·卢希尼。他让刚刚进来的马里克去完成一些令人发指的“任务”,否则他们就会杀死马里克。稚嫩的马里克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变得强悍,他成为了卢希尼的左右手。当他成为监狱里的老大的时候,他便开始带领罪犯向监狱的不人道的种族和等级制度发起反抗——而这一切,都是马里克为了施行自己秘密计划的必经之路。
◎幕后制作
【关于片名】
影片名《预言者》是一个带有反讽意义的名字,在影片里,没有一个人能预言什么事情,他们都是被命运摆布的小蝼蚁。雅克·欧迪亚说:“这个标题迫使观众去思考影片中没有出现的因素和情节。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有预言能力的人,让他去组织影片情节的发展——他是一个全新的人。我是从鲍勃·迪伦的歌里获得的灵感。歌词大概是说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为什么人提供什么服务。这种有宿命感觉的歌词很符合我的想法。但是我又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名字来为影片起名,后来又沿用了剧本的名字:《预言者》。”
【如何展开影片的故事】
大胡子的人在欧美电影里都是恐怖分子——这种习惯上的“认定”在某种程度上让电影处处掣肘,对于雅克·欧迪亚来说,他正是要打破这种习惯上的思维定势。他说:“我们总是喜欢吧一个阿拉伯人描绘成恐怖分子或者是有极强社会性的人物,我觉得这并不正确。所以我们决定要反过来做,要做一部纯粹意义上的类型片,让这些人在一个新的社会体系里表露出自己的本性——而不是我们赋予他们的社会性。我的编剧搭档托马斯·拜德盖恩(Thomas Bidegain)就设置了一个监狱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们就可以创造出脱离人群、脱离社会习俗和认定模式的人物。或者说我们能创作出不在电影体系内被约定俗成的人物。”
【演员的选择】
对于很多人来说,扮演主角马里克·埃尔·德嘉本纳的塔哈·拉希姆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面孔。为什么有三分阴柔和七分模棱两可感觉的他能进入雅克·欧迪亚的法眼,并参演一部鉴于题材的电影呢?雅克·欧迪亚说:“其实说到底,《预言者》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和完全意义上的监狱片,它更是一部‘道德上’的电影。我也厌倦了监狱题材影片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和结构,夸张的肌肉男,火爆的狱警,疯狂的打斗。这些都太俗套、太无聊了,我也没有什么兴趣。在这部电影里,罪犯大多是一些正常的人,体态也并不那么强壮。他们并不是生来就呆在监狱中的,所以他们没有必要看起来就是罪犯。这就是我的逻辑,否则电影就太不真实了。影片里的马里克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特质,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可以说,他在影片中的成长是他自己提供的,并不是我们赋予的。”
不仅仅是“非主流”的监狱和罪犯,雅克·欧迪亚还想通过这个角色表达一种概念和知识的获得的过程,以及权利获取的途径。他说:“从马里克身上,你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上进青年的生活。他从一无所有、一窍不通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罪犯,一个大佬。这些足以颠覆所有人对恶贯满盈的罪犯的理解。那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实际都是靠不住的。在他身上,我显示了一种良好的适应能力,他利用这种能力,慢慢成长,慢慢变化。”
【自我救赎】
也许在当今的电影界,那些有人格缺陷的人是导演眼中的宠儿,用他们做主角,能让影片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可能所有人都更愿意在银幕上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做出非一般的成就。在《预言者》中,马里克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怯懦又非常没有经验的人,可是他在慢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最终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雅克·欧迪亚说:“马里克在影片中的第一要务就是活下去,如果死掉了,一切都是奢谈。也许正是这种严酷的环境,才造就了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影片所展示出来的主题就是‘学习’二字。而且要留心观察,要少说多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保留,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要记住,到了极致就是衰落的开始。可能就是在活下去的挣扎中,马里克开始了自我救赎——他从零开始学习写字和读书。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他成为了大毒枭,可是我要说这是环境造成的结果,在监狱里难道他还能变成圣人么?即使是最崇高的救赎,也还是要分环境的。”
【道德故事】
在影片里,马里克的血统让他有了大麻烦。一方面,阿拉伯人认为他是科西嘉人;另一方面,科西嘉人又把他排斥在外,认为他是阿拉伯人。雅克·欧迪亚说: “他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阵营中,又可以独立存在。这种游离于社会和体制之外的感觉让他更加孤独。一个人需要被社会认同,他才会有归宿和安全感。可是他的悲哀之处就是他遭受到了无休止的忽视和无穷无尽的漠视。在他的身上,有两种特质互相交汇:一种是小混混的痞性,因为他是体制之外的孤独人;另一种是拥有信仰和宗教的虔诚的信徒,因为他的血统决定了他和一般人不一样。”
也许正是这种身份认定上的不尴不尬和不清不楚让雅克·欧迪亚认定这是一部“道德电影”。他说:“如果一个人处于毫无节制和毫无约束的状态的话,他也不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任何约束,那么他就是一个十足的恶棍和混蛋。毫无精神和道德层面的要求,毫无精神和道德负担。但是马里克却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身边的黑暗和恶势力都在打击他,这反而净化了他的灵魂和道德。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更愿意把影片称呼为道德电影而不是监狱片的原因。”
◎花 絮
·影片获得了法国路易·德吕克电影奖。
·在200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本片获得了评委会大奖。
·为影片起《预言者》这个标题的灵感来自于鲍勃·迪伦的一首老歌《总得服务于他人》(Gotta Serve Somebody)。
·影片的剧本改编自阿布德尔·雷奥夫·达弗利(Abdel Raouf Dafri)和尼古拉斯·皮尔菲利特(Nicolas Peufaillit)撰写的电视剧剧本《公社》(La commune)。
·本片是塔哈·拉希姆首次担任主演的影片。